听闻秋雨大师假捐
时间:2009-6-11 13:25
浏览:3822
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book/2009-06/11/content_11523394.htm
这则新闻又让我想起了余大师,先不就这新闻探讨,说说本人对大师历年的理解。
我现在觉得有些好笑,好比我总觉得几年前的自己比现在幼稚得多。我高中时候很蛮喜欢余大师的,那时候摘抄笔记就喜欢他华丽丽的散文,弥漫着深邃奢华的“文化”意境与气息,让我沉醉得不得了,于是常把余大师列为自己最喜欢的散文家之一。不过随着年龄和见闻增长,越发觉得余先生的文字只是喜欢刻意营造这种深邃的“文化”气氛,喜欢堆砌华丽的词藻,给人华美且博大精深的感觉。不可否认先生文化造诣精深,但其表达方式,自我高中之后,就渐觉得有些别扭,有些说不出的异样感觉,或许我个人及喜欢的风格,渐趋于质朴更现实的文字表达方式。他文字与言谈里出现的最多的两个字是“文化”,好似一提起“文化”,便能让人浮想联翩,深感中华文化之精深厚重。在《文化苦旅》一著中,出现数不清的“文化”二字,多多少少给人一种似乎觉得自己是文化的深究者与总代表的感觉,现在来看则是矫情且无味至极,给我的感觉其文字的营养像是五彩缤纷的冰,绚丽好看,然过滤完了,嚼干净了,却发现什么都没有。我也不明白,现在为什么很反感这种表现和感觉。
前几天去新华书店,再去买钱锺书先生的《围城》与《宋诗选注》,我说不要展示的样本,要新的,员工翻箱倒柜了很久,其间对我讲,你怎么看这个呀,余秋雨多好喔,现在卖得好。未置可否,心里道八年前我也会是同样的选择,然而现在我不喜欢啦,人是会变地。
说说自己对其著作小小见解是一家之言,胡说八道而已,但对于先生人品不敢妄评,见仁见智吧。印象中的先生总是很儒雅的,面对镜头是滔滔不绝的引经据典的妙语连珠的。
余大师作品优劣见仁见智,而大师品行之优劣亦是见仁见智。
作品写得好,不见得人品性好;作品差,也不见得人品性差。
我想起了自己的高中生活,高一时在一个尖子班里,同学里面成绩大多是佼佼者,但我反感不少人,并不与他们来往,因为很多人在私下里的生活习惯与个人品行修养实在不敢让人恭维,把自私邋遢与伪善猥琐发挥得淋漓尽致,但深得班主任喜欢,虽然他一直强调无论成绩一视同仁。当时就纳闷了,不可否认他们的专业成绩很好,所以我始终觉得专业技能不等同于品性修养,这类人品行日后若不改的话,对社会是福还是社会的悲哀呢?扯远了。
有些人也是更适应现实社会的,世界上毕竟俗人多,诸如此。